狮子园之乱,浅谈陈十一学问君子风    作者:卢云-琳梦之樱-剑来课代表

剑来课代表 > 狮子园之乱,浅谈陈十一学问君子风 作者:卢云

狮子园之乱,浅谈陈十一学问君子风 作者:卢云


琳梦之樱2018-09-27 21:06:06

               狮子园之乱已然落幕,谨以此文浅析陈平安学问境界及所行君子之风。

      陈平安卷入狮子园事件后,在狮子园中,他经历了如下三重考验:

      一是与土地老妪的交流中,老妪挟道德大义,要陈十一出手相救狮子园,陈十一一句“君子不救”,让老妪呆若木鸡,然义之所在,岂能不救!但需救之有方!回答君子关于他人危难之时,救与不救的命题;

      二是在捉住蛞蝓的现场,通过与师刀房女冠柳伯互动,一句“五五分账,我答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解决了君子关于钱财,争与不争的问题,仅凭这两点,陈十一就让事件旁观者、名为伏昇的老人刮目相看,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这位曾经被誉为“为天下儒家续了一炷香火”的老先生,突然笑道:“虽说老秀才与我们脉不同,可不得不承认,他挑选弟子的眼光,从崔瀺,到左右,再到齐静春……是越来越往走的。”),只是这句极高的赞誉,又让陪同老人的中年儒士,神色复杂后,五味杂陈“中年儒士摇头道:“那个年轻人,最少暂时还当不起伏先生这份赞誉””。

      三是在在狮子园的最后一天,不接受师刀房女冠柳伯的说辞和诱惑,态度坚决的拒绝了巡狩之宝,同时明确了归属,践行君子关于利益,取与不取的分寸,对陈十一的这个行为,裴钱的“君子不夺人所好”,只讲了一半,另一半未说的道理,应是“君子有成人之美”,对这一点,不知陪同伏昇老人的中年儒士知道后,内心深处又是何等的五味杂陈。

      此时的陈十一,完美的通过了“君子三为三不为”的考验,已有君子格局,这应是目前陈十一的真实的学问境界。

     既有君子格局,应行君子之事,在青鸾国京城,这个一国之首善之地,陈平安进书铺,只看稗官野史和各国县志类杂书及生僻家谱,这是陈十一学问到了君子格局之后的必然反映。

      在古代,郡守、县令之属到任之后,必做三事,一是了解当地的人脉关系,在没有组织保障的前提下,看人家谱(一看家族名人,二看联姻情况),这对当地人脉的总体把握,是一种比为有效的方式。看家谱,看的是人事代谢,谁强谁弱,目的是便于做人;二是看历代地方志,在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地方志就是当地的百科全书。通过看志,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会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看志,看的是地方概略,民生经济,便于做官;稗官野史,看的是旁观者言,孰清孰浊,在了解政得政失之处,会起到查缺补漏的功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为官地方的必备功课。在浩然天下儒门的等级体系中,对应郡守、县令之位的是君子、贤人之类的等级;欲向上行,需向下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在野之人向上行的理想;“天下平、国治、家齐、身修、心正、意诚、知至、格物”这是庙堂中人向下寻的追求,陈十一学问修为越来越高,眼光和行为的落脚点确越来越面向底层和具体,暗合庙堂中人向下寻的追求,实为异数,这也正是陈十一的厉害之处。

      陈十一在书铺重点寻找稗官野史和各国县志类杂书及生僻家谱,并不是对诸子百家、圣贤文章不重视,相反,他对这些是发自内心的仰视和尊重, 在“竹篮打水捞明月”章中,当裴钱开始胡乱拼凑诸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间无不可恕之人……”等书上看来的大道理时,陈平安就非常生气地扯着裴钱耳朵,教训道:“书上那些来之不易的圣贤道理,你现在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就敢拿来瞎显摆?”,对圣贤学问的学习,他更注重于用来之不易的圣贤道理,结合自身感悟,去印证自己的修行,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其的少;小裴钱的做法,是用圣贤道理作为棍棒,去教训别人,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其的多。

      在剑来世界中,三境十五层,是对所有修行人士境界的整体概括,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对学问一事,也描述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重学习境界(对应下五境,学习越多,境界越扎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重印证境界(对应中五境,印证越多,境界越扎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融合境界(对应上五境,融合越多,境界越扎实)。对应剑来世界的修行体系,目前陈十一的学问应在第二重印证境界,用圣贤道理为依据,去印证自己的学问,这是当下陈十一主要该做的事。

但凡事皆有意外,在《夫子气魄》章中,他就干了一件越境之事,用自己的道理学问,在河伯祠庙墙上,写了一段话“天上月,人间月,负笈求学肩上月,登高凭栏眼中月,竹篮打水碎又圆。山间风,水边风,御剑远游脚下风,圣贤书斋翻书风,风吹浮萍有相逢”。陈十一的学问第一次出手,就让一向忧愁积郁的河伯老爷如饮醇酒、神采飞扬、金光流转,感觉幸哉、快哉!

在《天底下最不怕之事》章中,陈十一眼里的恶蛟又出现了,这头恶蛟第一次出现时,是在《埋河封正,武庙借刀,白猿背剑》章中,借朱敛之口说出;第二次出现时,是在《无解之局》章中,陈十一自己说出;前两次,总管说得不清不楚,无法猜度;这一次,参考前面李宝箴对陈十一的所作所为,陈十一对李宝箴惟有恨意背景,其由心境中的执念——蛟龙的本体应为恨意所化,如何约束自己心境中的恨意,让它永远被浩然天下的礼仪规矩、善恶之分等,给死死束缚在井底,已成为修为越来越深、学问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的陈十一人生中的一道大坎,若在加上幼年时父亲的死,这道坎,当陈十一直接面对时,必将让面目沉静、行事井然的平安,手脚无措、嚎啕大哭至痛不欲生,过得去,是为圣人;过不去,就成杜懋。须知,“德不配位,便是广厦倾倒朝夕间的祸根所在”。

      非常期待将来看到,融合了诸子百家学问的陈十一,向道祖、佛陀、至圣先师讨要说法的时刻,如今尚不英俊的陈十一,在那一刻,我想,应该是帅极了!

       最后,用《君子救与不救》章中我喜欢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天下武夫千千万,世间唯有陈平安!”
这话在理!
善!            


转载来自公众号:剑来课代表-琳梦之樱

复制文章标题 复制文章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