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岛上来了个账房先生-几两仁义道德-剑来课代表

剑来课代表 > 第四百三十一章 岛上来了个账房先生

原章节--第四百三十一章 岛上来了个账房先生

第四百三十一章 岛上来了个账房先生


几两仁义道德2018-12-21 20:46:40

陈平安与顾璨他娘的对话,前者其心赤诚,告诉婶婶自己会永远感恩那碗饭,但劝婶婶要信一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顾璨会变成如今这样,他自身的性情是主要原因,但与顾璨他娘也不无关系。相比而言,顾璨他娘的应对就处处有心机,不说话是怕说错了陈平安会对顾璨不利,说自己没读过书,为了活着才这么过来的,是为自己和顾璨辩解,替陈平安爹娘高兴则是打感情牌,拉近顾璨母子与陈平安的关系,顾璨他娘大概生怕一个不对,陈平安就毁了顾璨的大道,只有听到顾韬的消息时流露出的感情算得上是真心实意。

纵然陈平安走过很多路,懂得很多道理,可是对顾璨母子来说,从泥瓶巷到书简湖就是整个天下,陈平安的那些道理,就如同崔瀺所说,是阳春白雪,无法真正传达,只因为身在泥泞中。

陈平安的切断与圈定,与当初和李宝瓶交谈时把李宝箴摘出李家是一个道理,是荀渊所说的切割剑术,崔瀺解释得很清楚了,不再重复。

当陈平安的道理无法传达的时候,他才蓦然自省,对错分先后,审大小,顾璨母子只有活下来,才能再去谈行善,对于其实很胆小的顾璨来说,他只不过选择了一种最容易活下去的方式而已。当初陈平安对裴钱说,不能去与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讲三月鲫的道理, 如今也是一样,如果顾璨母子活不下去,更妄谈善恶。

所以第二天的时候,陈平安不再轻言对错与善恶,不再试图用道理去说服顾璨,而只是摆出一些自己遇到的人和事,让顾璨自己去感受,或者说,只是让自己去理解和感受。

比如君子贤人圣人,虽然各有各的立场,但只讲立场,不讲对错是不对的,正如文庙最底处的圣贤文字,立身之本,殊途同归。

比如在泥瓶巷,陈平安如何说服自己不去接下那一串糖葫芦。人总要有点念想。

陈平安说这些,既是在完善自己的道理,也是希望顾璨能明白,陈平安可以理解顾璨为了活下去而杀人的道理,那么他希望,顾璨也能理解陈平安劝他不滥杀无辜的道理。

当顾璨觉得陈平安没有像昨天那样伤心和失望的时候,正意味着陈平安开始理解顾璨,可是纵然陈平安说了许多,顾璨还是那个顾璨。所以陈平安更加失望了,不是对他顾璨,而是对陈平安自己。

当初陈平安自认道理很对,最对,所以出拳出剑,都可以很快,最快,可以步步都走得问心无愧。但是到了书简湖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道理并不是最对的那个,一个贤人的立身学问,可以适用于一国之地,可他陈平安的道理,在书简湖就不能算得上行得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昨日种种昨**,今日种种今日生。可是手握屠刀的顾璨,只会觉得杀人快意,而根本没打算放下。任由陈平安将道理说完也没用。

陈平安在饭桌之上曾说,他发现原来裴钱只是因为跟在他身边所以过得更好,而不是他教给裴钱的那些道理让她过得更好,原来自己也差不多是这样,自己可以过得更好,只是遇到了齐先生,老秀才,阿良这些人,而不是自己的道理有多对。

你亲眼见过多少太平与苦难,就敢断言他人的善恶?陈平安真正走过书简湖才幡然醒悟,所以才更加失望,不是对这个世道,而是对读出了那么多道理的自己。

崔瀺曾说陈平安有四难,第一难在顾璨认错,第二难在捋清道理,找出立身之本,第三难在发现自己错了,如何坚守本心,,第四难在无数难。

崔瀺笃定陈平安会倒在第三难,所以当陈平安失望的时候,崔瀺无比快意,因为一切与他所想完全一致。

但崔瀺却没想到,就在他以为自己要赢了的时候,变故横生,陈平安内视文胆,坦然作揖拜别,金色小人作揖叹息而走,金色文胆砰然碎裂。

在崔瀺的预想中,陈平安应该沉浸在自己的道理中,找不到立身之本,甚至发现自己全然是错的,进而道心崩坏,变得心神憔悴,形销骨立,宛如行尸走肉。

但陈平安却坦然接受了自己的错误,拜别已有结丹雏形的金色小人和文胆。因为金色小人曾说: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当陈平安写了三封信,如一个账房先生一般要来了青峡岛修士档案的时候,他就已经悄然度过第二三难,进入第四难,以一种崔瀺绝对想不到的方式。

第四难,难在无数难,指的正是顾璨犯下的无尽杀孽。

陈平安聚拢魂魄,是为顾璨补救,但却不会是兄代弟过那么简单,因为除了第四难,尚有第一难未过,顾璨还未认错。陈平安此举,不是代顾粲受过,而是带顾璨认错。

平安文胆破碎。

很多读友认为是平安大道破碎,导致文胆被毁,这里抱不同想法。
平安的大道是没问题的,只不过问题出在一些道理上,平安的许多道理本身没问题,但有些不是“普世”的,在某时某地并不合时宜,所以平安开始否定在否定,所以平安又很迷茫,他把所有的知道的似乎都说了,并没更好的效果,怎么办?内化。继续内化顺序,去寻求解决之道,因为顺序学说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之大,这里就得看老大所观所思所得,就不做具体评价,让我们拭目以待。
那么文胆为什么会生锈,后破碎,不是平安的道出了问题,而是在于平安的选择,他选择了情,而非理。问题就在于这里了,对错是非就在那里,那些无辜被杀的人怎么办?他们在日夜叩问平安的良知,如果他不能解决这个事,如果他过不去这个心坎,他如何面对自己的良知?如何面对文胆小人?他做不到破例,做不到自欺欺人,所以只能自毁金色文胆。当然,最后如果能够弥补顾璨所做下的过错,肯定会破而后立,可惜这个过程应该需要不短的时间。

崔瀺最后的表现。

他所谋所求前面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只说下为什么会如临大敌,开始正襟危坐!原因就在于平安的做法,直接跳过了一难、二难,明白了三难,直接蹦跶到了四难!如果单纯是这个原因,可能崔瀺不会表现的如此郑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平安“行”“小”“慢”
平安当账房先生,大数据算顾璨罪行,然后去弥补。如此做,崔瀺毫不意外,因为他自己也说了平安会形销骨立,心神俱疲!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内。但是没想到的是平安的具体做法,点在三封信:
询问有没有能够走捷径的法子,可以快速精通凝魂聚魄的仙家术法。一个人死后如何成为鬼魅阴物、或是如何投胎转世的诸多讲究。有没有失传已久的上古秘术,可以召出阴冥“先人”,帮助阳间之人与之对话。
一般来说,我们是先知后行,在师长的循循善诱下,先明规矩,后行。但平安在此情况下呢,是先行后知。在弥补顾璨错误的同时,一边自己在完善自己的顺序,一边教化顾璨。从最细微处,人心神魂入手,就是“小”,也同时涉及崔瀺的事功大道。
顾璨杀了那么多人,怎么弥补,一个人涉及的方方面面,诸多因果,怎么处理,必然涉及到一个“慢”字,很是契合浩然大道。

当顾璨所杀的那些无辜之人,一个个站在顾璨面前的时候,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说出那句,死也不改?


转载来自公众号:剑来课代表-几两仁义道德

复制文章标题 复制文章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