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五境野修气概
阿良很遗憾,天底下没一个上五境的野修。
野修出身的上五境当然有,而且不少,笔者印象中便有刘志茂,刘老成以及如今出场的冯雪涛三人,中土神洲郑居中坐镇的白帝城更是天下野修心目中的圣地。
只是到了上五境之后,野修往往不再野修。
在青峡岛建起了祖师堂的刘志茂只是元婴修为,眼前的难关是如何入主宫柳岛,坐稳书简湖之主的位置。手段狠辣,心思缜密,敢豪赌愿服输,当得起野修名头。入局难回头,大势裹挟之下,终究是老老实实与刘老成一起做了玉圭宗下宗真镜宗的供奉。
刘老成,宝瓶洲野修第一人,老子想站着把钱挣了,一句话可谓硬气十足,引得无数野修心有同感。修士如何站着挣钱,刀尖上舔血太久了,依旧是有宗门谱牒稳妥些。于是,琉璃碎片从天而降,找来高冕荀渊落袋为安,刘老成也就应了荀渊的玉圭宗下宗之邀,重返书简湖宫柳岛,准备跻身仙人境。
冯雪涛,野修出身,飞升境。在妖族入侵时冷眼旁观,更在妖族退兵后大摇大摆前往周神芝身没之处参观。左右与阿良先后找来,冯雪涛依旧觉得自己与文庙都没错,是打是骂是跌境都认了。这么个曾经因为不顺眼直接揍了两个仙人境的家伙,如今大概更像一个希望有后辈缝补世道的懒散老人。
何为野修,在笔者看来,便是与天地相处融洽,却有天地老大我老二,逍遥攀山无拘束这份大气概之人。贾生与崔瀺毕竟是儒家门生,姜尚真与陈平安都只算半个,顾璨更是才刚刚入门。境界低的野修往往都是身不由己,饮鸩止渴之人不计其数,境界高的野修往往早早给自己找好了靠山,算来算去,上五境的野修气概,好像还真没有。
或是为了安享晚年,或是为了大道前程,或是为了给后辈留一条路,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原因,各种各样的苦衷。野修们登山修道,却好像越登高,越是在往登山路上一直鄙夷着的谱牒仙师看齐。
如何是好。笔者也不知道。希望总管之后能给出一个答案。
于是阿良拉着冯雪涛凿穿蛮荒去了,或许也是想找出这个答案。仙师们的境界得留着换钱,野修的境界,可不就是用来跌的吗。
——
劳力劳心与宽心
陈平安与李槐,可以说是完全反着来一般。一个劳力偶尔劳心,一个难得劳心不想劳力。但二人其实都让人挺宽心的。
陈平安喜欢多想,愿意多做,由衷希望身边人过得越来越好,每个身份都是深思熟虑之后接过的责任与担当。李槐则是啥都懒得想,不是必须做的就不做,然而杨老头的棺材本,老瞎子的关门弟子,文庙认可的贤人身份等等,各种福缘仿佛赶着往李槐的脚底下跑。
说实话,要是李槐哪天莫名其妙成了天庭共主我都不会太奇怪。杨老头本来就说李槐是个局外人,说不定天庭共主其实也是个局外人,那么李槐之于杨老头似乎就相当于东山之于山外人,好像有点道理的样子。
言归正传,李槐对陈平安的担忧语出战国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想的越远,做的越多,骂名必然也就越多。举个极端的例子,你的寿命是八十年,四十岁事业有成,想着回报社会,你计划大概一百年后会有成效,第一年没人理你,第二年开始有人骂你,此后骂声越来越多,这时候有人看中你的才华,让你改头换面跟着他换路走,你还愿意把计划做下去吗。
笔者只是在这里给出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是怎样的陈平安,李宝瓶都喜欢小师叔。李槐与李宝瓶本就不同,陈平安也不会愿意让李宝瓶李槐林守一他们知道自己之前经历过些什么,总之道理确实是好道理,陈平安理解并接受,但陈平安实际并不需要这个道理,或者说陈平安本来就知道这个道理,只是没能够像先贤把道理总结出来。
陈平安劳力时,并不劳心。立足脉络,问心无愧,文圣一脉可有在意过外人看法。完全不需要。陈平安一直以来,忧虑的问题都是面对的是什么事情,自己的立场如何,怎样做才算恰当。当自己心中的一条脉络理清楚了,剩下的就只是把事情一步步做好,仅此而已。
而能够令陈平安宽心的事物,正是那些能够每天开开心心的身边人。
人群是个很有意思的群体。一个口号能令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正义,一声棒喝也能使他们作鸟兽散,前一刻他们声讨的对象,下一刻又成了他们致敬的典范。陈平安作为总管笔下的主角必然劳力,但应该不至于劳心,诸位道友大可宽心。
——
另。李宝瓶再次触摸浩然大道,陈平安果断隔绝天地,可以说李宝瓶应该算有点夫子端倪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直接朝着世界本源去了,这要是想明白了,再来个触类旁通,这份造化不知能否把崔瀺与齐静春笑醒。
关注一灯亭,闲书且慢品。
转载来自公众号:剑来课代表-一灯亭
阿良很遗憾,天底下没一个上五境的野修。
野修出身的上五境当然有,而且不少,笔者印象中便有刘志茂,刘老成以及如今出场的冯雪涛三人,中土神洲郑居中坐镇的白帝城更是天下野修心目中的圣地。
只是到了上五境之后,野修往往不再野修。
在青峡岛建起了祖师堂的刘志茂只是元婴修为,眼前的难关是如何入主宫柳岛,坐稳书简湖之主的位置。手段狠辣,心思缜密,敢豪赌愿服输,当得起野修名头。入局难回头,大势裹挟之下,终究是老老实实与刘老成一起做了玉圭宗下宗真镜宗的供奉。
刘老成,宝瓶洲野修第一人,老子想站着把钱挣了,一句话可谓硬气十足,引得无数野修心有同感。修士如何站着挣钱,刀尖上舔血太久了,依旧是有宗门谱牒稳妥些。于是,琉璃碎片从天而降,找来高冕荀渊落袋为安,刘老成也就应了荀渊的玉圭宗下宗之邀,重返书简湖宫柳岛,准备跻身仙人境。
冯雪涛,野修出身,飞升境。在妖族入侵时冷眼旁观,更在妖族退兵后大摇大摆前往周神芝身没之处参观。左右与阿良先后找来,冯雪涛依旧觉得自己与文庙都没错,是打是骂是跌境都认了。这么个曾经因为不顺眼直接揍了两个仙人境的家伙,如今大概更像一个希望有后辈缝补世道的懒散老人。
何为野修,在笔者看来,便是与天地相处融洽,却有天地老大我老二,逍遥攀山无拘束这份大气概之人。贾生与崔瀺毕竟是儒家门生,姜尚真与陈平安都只算半个,顾璨更是才刚刚入门。境界低的野修往往都是身不由己,饮鸩止渴之人不计其数,境界高的野修往往早早给自己找好了靠山,算来算去,上五境的野修气概,好像还真没有。
或是为了安享晚年,或是为了大道前程,或是为了给后辈留一条路,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原因,各种各样的苦衷。野修们登山修道,却好像越登高,越是在往登山路上一直鄙夷着的谱牒仙师看齐。
如何是好。笔者也不知道。希望总管之后能给出一个答案。
于是阿良拉着冯雪涛凿穿蛮荒去了,或许也是想找出这个答案。仙师们的境界得留着换钱,野修的境界,可不就是用来跌的吗。
——
劳力劳心与宽心
陈平安与李槐,可以说是完全反着来一般。一个劳力偶尔劳心,一个难得劳心不想劳力。但二人其实都让人挺宽心的。
陈平安喜欢多想,愿意多做,由衷希望身边人过得越来越好,每个身份都是深思熟虑之后接过的责任与担当。李槐则是啥都懒得想,不是必须做的就不做,然而杨老头的棺材本,老瞎子的关门弟子,文庙认可的贤人身份等等,各种福缘仿佛赶着往李槐的脚底下跑。
说实话,要是李槐哪天莫名其妙成了天庭共主我都不会太奇怪。杨老头本来就说李槐是个局外人,说不定天庭共主其实也是个局外人,那么李槐之于杨老头似乎就相当于东山之于山外人,好像有点道理的样子。
言归正传,李槐对陈平安的担忧语出战国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想的越远,做的越多,骂名必然也就越多。举个极端的例子,你的寿命是八十年,四十岁事业有成,想着回报社会,你计划大概一百年后会有成效,第一年没人理你,第二年开始有人骂你,此后骂声越来越多,这时候有人看中你的才华,让你改头换面跟着他换路走,你还愿意把计划做下去吗。
笔者只是在这里给出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是怎样的陈平安,李宝瓶都喜欢小师叔。李槐与李宝瓶本就不同,陈平安也不会愿意让李宝瓶李槐林守一他们知道自己之前经历过些什么,总之道理确实是好道理,陈平安理解并接受,但陈平安实际并不需要这个道理,或者说陈平安本来就知道这个道理,只是没能够像先贤把道理总结出来。
陈平安劳力时,并不劳心。立足脉络,问心无愧,文圣一脉可有在意过外人看法。完全不需要。陈平安一直以来,忧虑的问题都是面对的是什么事情,自己的立场如何,怎样做才算恰当。当自己心中的一条脉络理清楚了,剩下的就只是把事情一步步做好,仅此而已。
而能够令陈平安宽心的事物,正是那些能够每天开开心心的身边人。
人群是个很有意思的群体。一个口号能令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正义,一声棒喝也能使他们作鸟兽散,前一刻他们声讨的对象,下一刻又成了他们致敬的典范。陈平安作为总管笔下的主角必然劳力,但应该不至于劳心,诸位道友大可宽心。
——
另。李宝瓶再次触摸浩然大道,陈平安果断隔绝天地,可以说李宝瓶应该算有点夫子端倪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直接朝着世界本源去了,这要是想明白了,再来个触类旁通,这份造化不知能否把崔瀺与齐静春笑醒。
关注一灯亭,闲书且慢品。
转载来自公众号:剑来课代表-一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