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管的一章一般都会交代很多东西,章节名所表示的往往是最后一件事)
骑龙巷的草头铺子里,陈平安与老妇人聊着镇上的家长里短,神色恭敬,心境祥和,让一边的裴钱都感到有些陌生。行万里路始归来,这时候的陈平安,不是小夫子,不是武夫剑仙,仿佛又成了当年的那个吃百家饭长大的草鞋少年,对于陈平安来说,这座小镇和这里的人都是自己宝贵的记忆,是一切开始的地方,哪怕镇上的人并不算友善。陈平安既伤心又开心,伤心是又想起了自己的爹娘,开心则是哪怕如今小镇已经大变样,依旧有着昔日的影子,有能记得自己爹娘的陈姨。
裴钱看着心境平和的陈平安,自己也变得不那么生气了,反而变得更能看到别人的好,比如那个祭奠陈平安爹娘的老妇人。所谓言传身教,不过如此。
小镇的闲言碎语让裴钱气愤不已,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无论自己过得好不好,都见不得别人的一点好,因为别人过得好的背后,是自己所没有的认真与努力,映照出的是自己的平庸与颓废,于是只好编出一些莫须有的故事,好让自己能够心理平衡。
不过裴钱依旧是那个见风使舵的赔钱货,哪怕是背地里记账,都只记了小屁孩与婆姨老妪,少壮一概不惹,可以说是灵气十足了。
在刘羡阳的家里,裴钱所背的是《朱子家训》,大多时候被认为是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朱柏庐所著,但也有人认为是朱熹所作,多是些关于尊敬师长,邻里和睦的启蒙内容。裴钱摇头晃脑,陈平安满脸笑容,很温馨的一幅画面。
陈平安教与陈平安道理之前,还会先问想听大道理和小道理,这时候就更能明白当初在藕花福地中种秋为何因为陆抬对曹晴朗的“倾囊相授”而气愤,也证实了那句“如果陈平安留在曹晴朗身边,绝不会如此行事”。
一个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是其习惯和准则的体现,自有其脉络可寻,这条脉络长河会决堤,比如那些说人坏话的街坊,会干涸,比如初到书简湖的陈平安,但也会慢慢汇聚,源头活水来,所以见过了周过年,苏心斋之后的陈平安可以变得不那么失望。
我们读过的书,说过的话,看过的山水,见到的人事,最终都会变成我们脚下的路。君子三省,克己复礼,路才不会走错,而是越来越宽,直至大道之上。
裴钱嘴上说着大小道理都听,可是听完了还是脑壳疼,大概又在想着晚点走江湖了,以至于害怕自己走得不够远,师父不给买小毛驴,毕竟我白天闯荡江湖,晚上还要回落魄山吃饭,没有小毛驴怎么行。
每当这时就会想,若有朝一日,这位刀剑错的女侠终于开始闯荡江湖,发现原来世间只有一个陈平安,江湖原来也不止有快意恩仇的时候,希望她也能像当年的陈平安,不会那么失望。
毕竟陈平安之于裴钱,就像齐先生之于陈平安。如果齐先生那份美好的愿景已经传递下去,那么希望陈平安的所有坚持,也都能薪火相传。
裴钱天女散花,陈平安演示疯魔剑法,一如既往地因材施教,有这么个师父,裴钱的武道之路大概走得比谁都舒服,这套疯魔剑法,或许也终有名动天下的那一天。(其实我觉得瓜皮剑法更加名副其实)
——
三年书简湖之行,三年的求索与不练拳,陈平安走得已经足够慢与无错,所以当陈平安不想再慢的时候,就是一鸣惊人之时。
浩然天下,不只有曹慈破境可以引得武庙震动,我陈平安一样可以。不止武庙,哪怕是文庙也要惊悚不已。因为我陈平安,出拳即是道理。
不过与曹慈不同的是,陈平安只争最强,不争武运。但是我不要可以,你不给不行。毕竟我不要可以留给徒弟。
于是陈平安给裴钱搓了个大丸子,武道天才吃武运,想必前方一片坦途了。
只不过暂时裴钱还是那个裴钱,在取笑石柔胆小鬼之前,还要先给自己贴上符箓,妖魔鬼怪快离开。
崔诚坐观陈平安入六境,哪怕内心极其满意,还是要做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惹得魏檗暗地吐槽。马马虎虎陈平安,即便入了六境,仍然逃脱不了被锤的命运,看来这火锅暂时是吃不上了。
话说回来,即便是陈平安此刻去了梳水国,也未必就能吃上火锅,说不定早已是物是人非。
最后借用一句话。众书友:这章《剑来》,看不看,那是我的事情。如果不来,当然不行。
转载来自公众号:剑来课代表-几两仁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