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竹篮打水捞明月-几两仁义道德-剑来课代表

剑来课代表 > 第三百九十六章 竹篮打水捞明月

第三百九十六章 竹篮打水捞明月


几两仁义道德2018-12-21 20:46:40

一叶落而知秋,翻书风入室而天下知。朱敛境界高深,不放过任何一个调戏石柔的机会,石柔则用裴钱来嘲讽,惹得后者委屈连连。裴钱对陈平安说书上的字变漂亮了,应该是相比之前的走马观花,如今裴钱读书更加用心的缘故。裴钱摇头晃脑,出口就是书上的大道理,倒是与小宝瓶有些像了,不过虽说昨日种种昨**,裴钱依旧有些如履薄冰,生怕师父生气,若是小宝瓶则全然不会担心这些,毕竟领路人很不相同。陈平安一行人就会直接前往山崖书院,两个小女孩相见的场景,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占得上风,着实期待。

裴钱武道修行如作弊,修习仙家术法则似乎不得其法,看来老天还是比较公平的。这可能与裴钱的出身以及自身特殊性有关。若是赔钱能将揣摩陈平安的脾气的功夫用在修行剑道及仙术之上,那修道速度一定能与武道攀登速度一样快到令人咋舌。果然还是个懒丫头。
心思细腻的陈平安让众人都过的安心且舒心,这就是发乎本心。较之时时刻刻皆在修行的陈平安与朱敛,赔钱在武道上的轻松写意胜似开挂真的是令人艳羡,只能用弟子不必不如师来安慰自己的陈平安遂约了朱敛喂招。比起跟崔爷爷和马老爷子的辛苦凄惨,与朱敛的圈内打斗看似更为轻松写意实则暗藏风雷。由此想起的宿命之敌马苦玄,未来一定会有一场分生死的斗争,恶蛟亦会抬头。父母之死作为陈平安的逆鳞,恐怕得知真相要秋后算账的陈平安定然不会再放过这个同龄人。


佛道之辩接近尾声,唐皇之前踌躇满志,要以佛道之一代替儒教成为国教,结果佛道两家争来争去,也不过是争个第二而已。唐皇不得不尽力讨好云林姜氏,儒家要赢第一,还要赢得无可挑剔,难怪蛞蝓会说这是云林姜氏的青鸾国,也算是个明眼人了。

不出所料,儒家之辩就是那场狮子园的考验,虽说柳清山通过考验,未来成就可期,但此时只是读万卷书的柳清山还是比不上行万里路的哥哥的。柳清风护送妹妹上路,引得婢女芽儿侧目惊叹不断,想来柳清风在狮子园时顾及柳清山,是有些刻意藏拙的。一家之骨,用心良苦。

只可惜这个柳家的顶梁柱很快就会被柳家除名,柳清风果然转投了崔瀺门下,这个保住柳家保住青鸾国文运的读书人,大概很快就会背上叛国的骂名。被视为绣虎门下鹰犬。老兔为何会选择柳清风做三教之间的辩,答案也很显而易见,因为此人重事功,且愿意从低处做起,不论是从研究学问,还是待人接物,皆可滴水不漏。

读书人读书,既要立德立言,道德文章流芳百世,又要立功,为百姓谋而斤斤计较,何其难也。
一个大家族的延续,不仅要有面子柳青山,做得了学问,可著书立说,成为一代醇儒,为儒家正本清源。还得有里子柳清风,去低处摸爬滚打,烂泥沟里见真章。这与小兔说的平安开宗立派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宝箴面对柳清风,看似人畜无害,实则绵里藏针,言语中处处试探。白云观观主合道而得道,有可能一步入玉璞,也有可能是达做成了修出本命字的惊世骇俗之举。可惜柳清风浸淫官道多年,公门修行,滴水不漏,哪是李宝箴这种才去入官场没几年的年轻人可比?回想当年,李老太爷称赞李希圣与李宝瓶,独独只字不提李宝箴,自有其道理。

当初那个爱慕郑大风的姜姓女子,果然是云林姜氏嫁入老龙城的小姐,传言姜家小姐丑陋无比,但符南华所见到的显然并非如此,就是这幅假皮囊的缘故了。姜韫欲问嬷嬷,大概是看出了后者受伤不轻且未愈,但涉及到剑灵一事,注定要讳莫如深,小姐未必就知道剑灵一事,可能只是深知即便是姜韫出口相问也会是无果的光景。

韦谅能让姜袤欲与之切磋学问,应该不只是普通法家弟子那么简单,韦谅也是聪明之人,若韦谅在场,唐皇大概就要被晾在一旁了。

竹篮打水月仍圆,相比陈平安朱敛裴钱的热闹不断,中秋佳节,崔东山却有些孤单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崔东山拿出画卷,观画思人,穷酸的老秀才,仍是少年的两个师弟,笑容灿烂的阿良,背影杀手穗山山神…只是在第二张画卷里,崔瀺哪怕笑容真诚,仍是比不上左右和小齐与阿良的关系好,一如此时孤孤单单的崔东山。
小兔前来观前文平安的所留之言,应该是心有所想,亦有悟。
负笈求学、竹篮打水、碎而又圆,想起了以前点点滴滴。正月十五月儿圆。。。。很是应景。
若是问大骊国师崔瀺,他肯定会一心向大道,对当初布局谋害齐静春一事毫无愧疚。但若是此刻的崔东山,大概更多的是思念当年那个锋芒毕露的小师弟,可能曾爆锤自己的左右,那个让人甘心愿尾随得猛阿良。

若以后陈平安裴钱崔东山也能留下画卷,只希望当时陈平安与崔东山已毫无芥蒂。
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对我所喜欢的人无法去阿谀奉承,对我所憎恶的人无法去陷害他。喜欢和厌恶也要遵循正道(这里指法律),这就是治国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要说的是,在法律极其完备的情况下,个人意愿是无法改变任何人和事的,即使是爱与憎的表达也要遵循法律。
“至”至为何换成“本”,其实道理很简单,清风出自儒家,以道德立身,虽近法,但法家取的线太低,按照老秀才的说法就是还应该向高处去寻。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这只是第一次批注,后两次没写,具体如何,不得知。


转载来自公众号:剑来课代表-几两仁义道德

复制文章标题 复制文章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