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安炼化金色文胆,有好鼎炉,有直指大道的炼化法诀, 有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陈平安心湖如镜古井不波,炼化一事进行得按部就班,甚至没有给茅小冬出声提醒的机会。这也是自然,陈平安一向求无错,更不会在炼化本命物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出错,因此才有了儒士小人的出声提醒,看来陈平安读万卷书,所践行的道理与文胆文运极为契合,这个一洲第一文胆的隐秘机缘,陈平安算是拿到手了,儒衫文士陈平安骑火龙游气府,灵动至极,也算一个佐证。再加上礼器祭器的锦上添花,金色文胆品相虽比不上水字印,也是极为难得了。
对于追求“无错”的陈平安来说,读书就是读书,读之,思之,行之,与道理相互认可,成为其立身行事之本,但也正是基于此,平安炼化的文胆品相自然提升了,也让老怀欣慰的茅小冬感慨颇多。
茅茅感慨颇多,是感慨自己的机缘等等并不比小师弟差,但并未抓住,所以错失了很多,自然自叹不如陈平安多矣。也正应了本章标题那些心尖上摇曳的悲欢离合。在此就不在引申了,毕竟这个东西自己心里最清楚不过,错过了什么,咱们大家都懂。
一个“破”字,意义应该有三重,先是磨破,再是识破,然后突破,那么所有所学自然会化为已用,才能真正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么由此得知,现在的平安属于识、见、思、明的阶段,但在不远的将来成长起来的小夫子平安会如雪中李老剑神一样,端的会是那风流潇洒人间一剑仙,仗剑北俱芦!
金主杀伐,三座气府充斥剑气如剑仙英灵坐镇的古战场,对陈平安日后晋升武夫六境也会有所裨益。
中土文庙的学问堂,充满了儒家圣贤道理,越是明言至理,越如基石般不可撼动,而在高处的道理反而如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终究不够完善,崔瀺叛出师门前曾看了底下的文字三天三夜,是因为其眼中只有大道,取舍之后,大概也坚信自己能像儒家先贤一般成就大道。如果当初崔瀺不那么心比天高,能看看高处的某些道理,大概也能明白,自己的事功学说正如那些道理一般,看似坚不可摧,实则不过是空中楼阁,或许就会有和当年不同的选择。
茅小冬观平安而思自身,自觉不如小师弟,实则道出了陈平安能走到今日的一个关键,克己。 阿良在向大骊出刀之前,也正是大考落幕之时,一路跋山涉水,有山神之难的考验,有奋勇竹的考验,有收服黑蛇的考验,也有面对朱河父女时的考验,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每一桩都暗藏凶险,若是陈平安不能保持本心,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传授十八停,练拳即是练剑之说,剑灵或许会被阿良拿走,老秀才也没有了再来考验一番的必要,一步错,步步错,满盘皆输。所以陈平安一直坚信,不好的事情,一步也不要踏出去。崔东山说我家先生知道自己傻,指的就是陈平安从未过分贪图或者有所逾越。
山上人常为一份机缘争得头破血流,殊不知机缘常在,只不过很多人遇到了,也只是遇到了而已,接下来就会错过,而非抓住。比如赵繇,比如宋集薪,比如青虎宫宫主,比如杏花小人。
陈平安哪怕曾送出去一座老龙城,拿到手的机缘仍是不少,天下幸运儿当然不只有陈平安一人,只是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罢了。
就像陈平安用玉牌汲取文运,哪怕茅小冬打过招呼,对于书院和东华山,陈平安也是分毫不取。
克己复礼,谓之仁,儒家最根本的学问,陈平安一直在践行。世间道理,虽出处不同,但也相辅相成,殊途同归。茅小冬敬重文圣,当初因此拒绝了礼圣一脉的邀请,更是从不研习推崇别派学问,看上去确实“规不逾矩”,但却不是这句话的本意,儒家道理不该是束缚拘束人的牢笼。当茅小冬放下了刻有这几个字的戒尺,也就放下了门户之见,厚积薄发,一朝顿悟,合道有望。
三大佬观光团走了一圈终于回到蜂尾渡,一尺枪和小郎君继续看直播。山上人大都心思叵测,无敌神拳帮帮主的真性情难得,荀渊认朋友之心也难能可贵,也难怪两人会成为真正的朋友。修炼,修行,修道,修真。练拳要练真,修行也一样要修一个真字,大道殊途同归,唯有真字最难得。
曾经的春水如今的石湫,本是天真少女却要为生存流血又流泪,荀渊的无心之举让石湫遭受了一场灾祸,却也给了她一场机缘。而一手促成春水秋实这般阴阳相隔的凄惨处境的谢实,大概要被陈平安秋后算账了。
柳清风的公关三部曲大功告成,柳敬亭声名狼藉,青鸾国文坛再没有一枝独秀,这正是大骊想要看到的景象。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读书人擅长纸上谈兵,可惜摇摆不定,难成大事。
柳清风留下漏洞给李宝箴,让后者立威,可谓深谙公门修行之道,谁说公门修行难以大道不朽?或许哪天柳清风就成了当年狮子园儒士门下子弟。
不过柳清风因大骊栋梁成了县尉而笑,心有青鸾国,终究是舍弃了小家。
转载来自公众号:剑来课代表-几两仁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