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不是看点,是把这两章出现的[典故、歌谣、诗文句子、知识点]等的出处和原型,做一个汇总。
#有些东西总管写书只是借鉴,不是挪用,我只标明出处,书中和原型立意不同、细节不同很正常。
#还有些并不算出处。我觉得道理相似,也会写出来看。不是附会,大家莫喷,
算是把写完的小说成品和总管不会写出来的庞杂知识库进行连线、批注。这种写书人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剑来体系。
以后我的章评就会侧重这类干货,以及夹杂个别一些平安的“道理”拆分。
偶尔更新一点儿同人文,仿总管文风嗨嗨未来剧情。
剧情分析我不擅长,会少写。
■《418章 几座江湖几个人】
#「先且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而已」
原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出自明代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
●[善用气者,嘘水,可使江水逆流。嘘水,焚湖煮海。亦可身处大疫之中而不染分毫,万邪不侵]
首先,这里总管应该是错别字,第二个嘘水要改为嘘火。
其次,这里的嘘千万别理解成“吹气”,是“喝令、调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对水、火、疫“颐指气使”。
原文出处葛洪《抱朴子》。描述的是汉时产生、道家修行中的“禁术”,分为“气禁”和“咒禁”。
嘘水嘘火(喝令水火)是气禁,包括禁刀兵害、入山虎豹不害、入疫不染等。汉黄巾起义及后来诸多民间造反时说的“刀枪不入”就是这些思想的遗毒。
呼喊一些原始文字念咒,属于咒禁。最流行的就是“临兵斗者,皆列阵在前”,是道家真言。如今在日本仍极其盛行。
注意咒禁和符箓不同。符箓是画符文借“神君
”们的力量。符是与神沟通的文字,“箓”是道教神仙
的名册,“以符文沟通箓上神君,借之力喝令鬼神”。同时材质(如朱砂、金粉、雷击木)载体本身也要有厌胜力量。
咒禁是相信文字本身有力量,不借用其他神名义。有本质区别。
以前章评给人回复过“善为丹书符劾,厌胜(yā shèng)杀鬼神而使命之”的翻译。“嘘”是早期气禁,“劾(审判)”、“敕令”就是咒禁发展成的后世符箓。
#「齐静春因材施教书院诸童」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都是孔子第一次提出的思想。现在这说法烂大街,当时并不是。
老齐对每个孩子心性给不同的教育,原型是孔子的故事。
子路和冉求都问“闻斯行诸(听到长辈的劝诫就去做)”,孔子对子路说,不行。对冉求说可以。人家问怎么回事,孔子说子路毛躁,我让他多想想;冉求懦弱,我多给他鼓励。
在儒学圈里这是挺有名的典故。
■《419章 湖上练剑,陌上花开】
#「积雪为粮,磨砖作镜」
原文出自《西游记》。第八回的卷首词《苏轼慢》,里面有“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句子,是第一次把两个典故写在一起。
两个典故又各有出处,积雪为粮出自《汉书●苏武传》,说他吃雪吞毡。西游记是表示积雪为粮雪会化,到头一场空。磨砖为镜出自唐朝《景德传灯录》,讽刺磨砖妄图做镜、坐禅就想成佛。
#「山上修道人愈多,山下的丰衣足食更多」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个很出名的段子,江南赈灾,贪官们把朝廷下发的赈灾粮食换成米糠,官们贪了,但灾粮量更多了,还防止了不饿的人去哄抢粮食。和珅知道这事,视而不见。
贪官更多了,但活下的灾民也更多。神道崩塌修行法门普及、山上不讲道理的修行人多了,但修行发展、对民众的帮助其实更大。
人心可能变得更坏,但总的来说,结果是发展的更好。
先看事后看心,落到实处的道理才是道理,这是崔瀺眼里的世界。
但同样经过和陈平安的相处,他也认可陈平安的道路。世事虽浊,但要有些孤峰、高鹤,靠自己鹤鸣和影子,撑着这个世界的上线。
崔东山的眼睛不止盯着“底部”的文字。他只是行走在底部,同时也支持着齐静春、陈平安。
我不去做,但我敬佩你们。这是崔瀺到崔东山的改变。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五代十国时候,南吴越国建国之主叫钱镠liú,自己不识字,和自己正妻吴氏老家都是临安。吴王妃恋家,每年都要归乡一次。有一年王妃去的很久没回来,吴王思念她,又不愿催的太急,只带信一句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我想你了,但你慢慢来。
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
吴妃看后当即落泪。
被后世称为“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虽然不识字,但那些识字一箩筐的人,想写写不出来。
这几个字被传唱成歌(大家想想吴侬软语)。后来苏东坡写诗和之。
上面如果有错误,大家留言指正。或者有遗漏的一起补充。
转载来自公众号:剑来课代表-陈芝豹他哥陈白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