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次不是纯章评。
2.有多图,会分成好几段发。请不要水帖插楼中楼,如果没看文章先插了,请配合我的回复删除。
3.会试着回答近来书圈里的争议:是否双标。道理难听。有无黑化。
先把观点写在前面:是双标,但不是你们想的那种双标;总管这本书原本目的就是要「说话」,小白想看的纯剧情是为道理服务的。卤子不要钱你随便吃,别耽搁厨子下面条;平安是不是心机狗?是。什么时候这么精于算计的?一直是。
■ 陈平安理论框架演变
●最初理论体系。根源来自文圣,平安加以补充:相信人性本恶。遇事,「分先后、审大小、定善恶」。
来到书简湖后,发现之前道理,是建立在外界“愿意把道理当天经地义”的前提下的,一旦外在前提变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全盘皆崩。
恶成了天经地义,弱者行恶事也有了万种理由。
「个人道理」用来约束自己,是没错的,自我约束这事儿不需要太依赖外在环境。就是那句“世界再脏也不是你吃屎的理由”。
问题是,当时的平安不是约束自己,是想约束人,是“世界很脏劝别人不吃屎”。
这就很难办了,因为个人道理的功能是“自洽”,一旦用来“洽人”,力不从心。因为“我之蜜糖,汝之毒药”。
个人道理,无法在大的框架下通用。因为大框架下人有「立场」,不同立场带来不同「利害」。一旦牵扯到利益,就没人甘心讲“对错”。所以,抛开立场的讲道理,全变成了耍流氓。
平安要讲的道理“通用”不假,但通用不代表“愿意用”。
所以在老崔眼里,平安的原始体系多么的幼稚可笑,不堪推敲。棋局必胜。
●于是平安意识到自己“不够对”,于是拜别金身小人。
从自我约束的“修己法”,转而去研究他一直躲着甚至是抗拒的“渡人法”。
研究渡人法,1需要拆解人心:哪些是本心使然,哪些是后天规则影响,哪些是出于立场。于是有了湖畔渡口画圆六分,有了观察顾粲、曾掖几条线。
2需要研究世情:现有规则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哪里让自己觉得错了。于是有了书简湖游荡,有了出手幕后到台前,有了问询亡国旧事。
人性六分图我上几个帖子已经发过,不再重复。
六分图只是平安思考的“过程”,是琢磨人性怎么分类、分类后三教之前是怎么教化的。不是思考结果。
思考结果,是人性本恶(第一层),需要道理时时浇灌。
本心的善念、后天教诲形成的所有道理如同溪水(第二层),环绕心田。
当放在大环境中时,这个小平衡又会被在外规则影响(第三层),如一湖风气、一地风俗、一国一洲之法。人有了立场,道理被本心之外的规矩撕扯。就容易呈现两极,要么滑向纯听从规矩,无本心;要么滑向纯听从内心,弱时自闭,强时恣意。
个别时候,这些强者制定的规矩还不算数。如义贼屠人满门,被百姓称颂不顾律法为其遮掩;如孝子杀官兵反而做官青史留名。如两方相争弱者下意识被偏袒;如仇富,富者做什么不做什么都被嫉恨。
好人有一点不完美就会被苛责,坏人有部分善举就立地成佛。
这些是人心大势(第四层),碰上大势,既行规矩也好、个人道理也罢,都要为之低头。
这第四层的「人心大势」,不能纯粹以“是非”去定义。总而言之就是人心下意识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会让「某些过强者不至于超出控制,会让过弱者不至于被抛落」。是一种无视了“是非”的社会自我保护机制,脱离了善恶,无对无错。
所以平安斩杀了本心为恶但有可能入海成龙的黄鳝河妖,反而身缠孽障;顾粲不分善恶杀了这么多人,也是功过相抵,反而被书简湖大势认可,添了点福报。
上哪儿说理去?
这四层人心框架结构,也画图了,如下。
转载来自公众号:剑来课代表-陈芝豹他哥陈白熊